宣传统战部
首页|部门概况|工作动态|文件制度|理论学习|媒体聚焦|思政园地|通讯员之家|统一战线|渭岸听风|校庆|党代会|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通讯员之家>>正文
 
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
2014-06-12 17:29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4000字,每版刊发条数在8~10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400字。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 
  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

上一条:新闻理论知识
下一条:新 闻 写 作 技 巧 浅 谈(三)
关闭窗口
 
· 陕西省委文明委来我校督导检...
· 学校召开全国文明单位复查验...
· 我校首批援藏教师胜利归来
·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
· 天上阿里 云端援教——第二批...
· 关于报送2020年“陕西好网民...
· 关于参加陕西省第二届中华经...
· 学校召开党外知识分子座谈会
·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
· 我校参加“学习强国”渭南学...
·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测...
-更多-

宣传统战部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3-2362013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