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学院初教文1301班 钞楠楠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他生活在未庄,上无瓦片,下午寸土,无家无业,无名无姓,只能靠打短工艰难度日,他是一个无产无业的赤贫者。但他却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他遵循封建伦理,为解决“无后”的问题而向吴妈求爱,却演绎了一场“恋爱风波”,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求生。在辛亥革命的声浪中他重回未庄,从末路到中兴,风光一时,后来他竟然决然地投身革命,不仅遭到了拒绝,后来还稀里糊涂地被枪毙了。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阿Q都是受迫害,受摧残的典型。
阿Q是阐释不尽的,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民族遗传的种种劣根性。他狭隘,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也沾上些流氓无产者的狡猾,他还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有一种庸俗的愚昧的革命要求。当然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是阿Q形象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所在。阿Q在面对失落时,他有“从前阔”和“未来阔”,他充分的体现了辛亥革命时人们心理的自欺欺人。面对情敌的欺辱,他有“儿子打老子”的心理,他就用这种“精神胜利法”来反败为胜,反辱为荣。当遇到小尼姑的时候却对小尼姑动手动脚的,并大肆轻薄,这些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阿Q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的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悲啊!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吧!阿Q的存在对别人来说,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只会成为人们无聊时闲谈的话题。
《阿Q正传》就像是一面镜子,当时的人们就像一束光,这束光穿过这面镜子汇聚成一个明亮的点,这就是阿Q,他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这本书通过阿Q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软弱。阿Q给予我们不可自欺欺人的例子,他激起我们应该面对现实,更应克服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看了《阿Q正传》我感到了一种愤慨,但是却无从得知那感觉的来源,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年代,我们身处的生活环境,对于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有些不知所措,不过我仍然从作品中理解到了一些东西。我认为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应该正确的对待和理解它。首先,我认为阿Q精神胜利法并不应全盘否定。现实社会中我们有时需要适当的自欺欺人,只是说的文明点叫自我安慰,其实说白了就是阿Q精神胜利法中的自欺欺人而已。在生活中,有时我们做某些事明知道也许不会有完美的结果,却总是在说,没关系,自己尽力了就好。其实这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体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明白只是不想去面对而已,就像一场恋爱中,总有一个人明知结局也许不会完美,却还在坚持,明明不是自己的问题,却总是说是自己不够好所以他(她)才不喜欢,明知道他(她)对自己不好,却总是对比人说其实对自己很好。这些,都体现出一个人如果想要快乐的生活,有时候还是需要适当的自欺欺人的。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自己不称心的事时,有时候骗骗自己也是可行的,所以说,阿Q精神胜利法并不应该全盘否定的。
其次,我认为我们应丢弃掉阿Q精神胜利法中那些顽疾,例如他的自卑自贱,自高自大,欺软怕硬等等,这些恶疾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把这些都摒弃。生活在现在这个和谐而安定的社会,不必自卑,不必轻视自己,但也不能自高自大。人生本来是平等的,人生犹如一张白纸,没有谁的那张纸是平整的、整洁的。如果你的人生遇到了挫折,请不要觉得无措,那是上帝为你打开的一扇窗,它只是想让你看看不同的世界,只是想让你享受一次不平凡的人生,只是想让你属于你的那张白纸画满颜色而已。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会为你开启一扇窗“,透过那扇窗你可以去找寻属于自己的天空。当然,如果你在某方面获得了成功,请不要忘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骄不躁,平平淡淡的生活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也是生活中我们须有的心态。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面对现实,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中所遇的一切。
人生应乐观,人生应舍得,人生应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