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一头是教育,一头是民生和经济,决定着产业素质,代表着民族品牌,体现着民本温度,更关系个人的出彩。2009—2013年,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经历了负重奋进、融合发展的奋斗历程,积淀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在奠基长远、辉煌未来的发展中开始了提升内涵、打造高职品牌的新征程。一年过去了,他们有了怎样的新气象、新突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立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和着春的脚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又将奏出什么样的春之旋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次走访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用我们的眼、我们的笔、我们的心去发现、去描述、去探寻……
在新华网举办的教育论坛——“大国教育之声”活动中,渭南职院荣获“2013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称号,院长李明被授予“2013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校长”。
连续三年就业率达到97.6%,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毕业生毕业证、执业资格证“双证书”通过率达86.6%。
全日制招生规模由6000人扩大到10000人;设置专业30个,其中省级重点专业5个、院级重点专业3个、特色专业3个。
校内实训基地91个,顶岗实习场所12个,校外实习基地114个。
学院获得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国家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陕西省文明校园,渭南市文明单位。
2013年9月,以学校为龙头,各县职教中心、相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组建渭南职教集团。
2014年7月,记者再次走进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恰与上次时隔一年。这时的学院,基础设施已相当完善,新建的4栋临风而立的学生公寓,6000平方米可容纳4000名学生活动的室内体育馆,5000平方米满足1000人用餐的餐厅,28600平方米的图书馆都在静默中展示着学校的硬实力。市长奚正平在6月25日视察学校时欣慰地赞叹:“每一次的感受都是新鲜的。”更令人心旷神怡、为之一振的是学院新建不久的人工湖,湖面不大,却很丰润。阳光懒懒的照,云儿散散地飘,风儿柔柔地吹,柳条弱弱地拂,睡莲静静地开,鱼儿淡淡地游,蜻蜓悠悠地荡,鸭子闲闲地摇,喧嚣中的这般静,好难得,好享受,让浮躁的心瞬间变得恬静。这湖,让师生们洗尽铅华滤去浮躁,在宁静深思中看清自己未来的路。穿过这片湖,带着宁静的心,我们开始了探访之旅。
几天的探访,如同上一次一样,感动并感染我们的是他们虔敬的向教之心,殷勤地为教之行,更令我们欣喜和惊讶的是,他们以职业教育为国计、为民生、为教育、为生产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
“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人人成才不再是梦想,造就更多的金牌蓝领。
“都说2014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我没感觉到。我们班的同学都找到工作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对口专业。”2014年毕业的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的王瑞很轻松。“我与西安西京宠物医院签约了,包吃住,一个月3500元工资。”
“我已经顺利通过1年的顶岗实习,每月工资4000元左右,还有很多进修机会。”谈起自己的工作,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的李强尚显稚嫩的脸上写满自信。“事实证明,人生并不只有考高中、上大学这一条路,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能自食其力、成长成才。”学生李强说。
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对于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来说,就业何以SO EASY?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柯永政给出了答案:“因为学院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境,是指校、企两个环境相结合,构建学院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双环境。
双师,是指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培养学生,双师执教、共同育人。
双证,则是指将执业资格要求带入教学之中,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拿到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的执业资格证书。
“是啊,上学时实训室的环境就和现在工作的一样,在那个时候,我就已经熟练掌握了给宠物保定、注射的技能,不存在对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的适应。”毕业生王瑞很淡定。
提起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关斌,学生李强的语气里充满了崇拜。“关老师可厉害了,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我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都是他教的。”
园艺专业的汪红龙底气更足,2014年毕业的他在2013年就同时考取了花卉园艺工、绿化园艺工、农作物植保员三个执业资格证,对于他来说,不是有没有工作的问题,而是自己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多方权衡,他最终选择了深圳诺普信西安公司。
“我们的身价未必比大学生低,人生出彩的舞台也越来越多。”这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共识。
渭南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成了香饽饽,首先受益于“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各个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上,都有各自实践和探索。
“医学院建立‘医教融合、分段共育’的‘二段三阶四梯’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1年医院毕业实习的两段式校院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第一阶段为第一、二学年,学生主要集中在校内接受专业教育,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行临床见习,第二阶段为第三学年,学生主要在实习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医学院副院长孟陆亮如数家珍。
“护理学院实施‘校院合一、课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与医院合作,学生在校学习2年,在医院顶岗实习1年,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岗位需求在第二年选择一个辅修方向,通过辅修方向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某一方面的护理专长,以适应临床护理特殊岗位需要。”护理学院院长王录军言简意赅。
“农学院实施工学结合双轨四段式人才培养方式,第一阶段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阶段则是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第四阶段上升为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这四个阶段后,学生在毕业时就已经经历了从业后职业入门、职业新手、职业熟手、职业能手四个必经阶段,缩短了与企业的磨合时间。”农学院院长王俊全条分缕析。
“我们就愿意和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签订订单培养合作协议,这里毕业的学生操作能力没说的,他们将会成为金牌蓝领的主力军。”订单培养合作单位江苏雨润集团招聘负责人坦言。
事实上,“订单式”培养是学院一直以来的就业策略,与江苏雨润集团公司、中海亲颐现代养老服务中心等著名企业,合作开设了“雨润班”、“中海亲颐班”,这些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到合作企业就业,此外,还与医药卫生、教育、畜牧、旅游、汽车、建筑等行业企业对接,签订了共建协议,促进学生毕业即就业。
有的放矢地开展“订单培养”,使学生们如一匹匹身负绝技的千里马,“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吃香,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改善了劳动力结构,实现了蓝领的逆袭,“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不再是愿景,于各行各业中皆能出彩已成为新常态。
“服务区域设专业、依托产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接地气,“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内容技能化”的课程建设思路抬高培养标准,奠定每一个孩子扎实的学习基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也概莫能外。在学院党委书记雷民康眼里,职业教育是“落地”教育,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不断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所以专业的设置必须尽最大可能地服务渭南的经济发展。
于是,学院紧紧围绕渭南“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任务,聚力发展与升级,回应时代发展给出的命题。
接地气才能更有底气。充分调研、充分论证,学院决策层“服务区域设专业、依托产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专业建设思路逐渐清晰,通过专业的设置培养专门的人才,通过人才的支撑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针对201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学院在深入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2013年对原有22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并多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认真研究分析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按照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要求,提出“行业导向、校企合作、集群发展、分类建设、动态调整”的专业群建设思路,启动护理、中药、畜牧兽医、学前教育、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建筑工程技术等7个专业群建设项目,整体推进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今年我们新增专业5个,其中三年制大专两个,分别是财务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五年一贯制专业3个,分别是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这5个新专业的首批学生将于今年9月份入学。与之相匹配的,是招生规模的扩大,今年4月份,省政府将学院的规模由原定的全日制在校生6000人调整到10000人。”难掩的喜悦之情溢满教务处处长王韦华的脸。“这说明,学院有能力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学院实现就业创业,更多的学生可以选择通过学院改变命运、实现梦想。”
至此,学院共有五年制高职专业7个,三年制高职专业30个,涵盖了医学、农林、师范、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土建、交通运输等多个专业领域。5年一贯制,就是招录初中毕业生,5年后获得大专文凭,这种招生方式可以为更多的学子提供就读机会,更多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其实,不光是新设专业,每年,学院都会进行专业社会需求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每年,二级学院都会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课程,通过与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的广泛交流与研讨,构建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内容。
在企业调研中,他们发现,测量与监测专业有了新的测量技术,学校就将其增加为课程内容;他们发现,护士执业资格大纲做了修订,就及时增加了中医学基础、精神病护理学等必考课程的学时量,增加了病症的药物、饮食、体位、心理及活动护理,病人的出、入院指导等内容;他们发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文科学生也适合农学专业,他们将招生范围由理科扩展到文理兼招,并调整增减了专业课程。
“每个专业都制定有8—10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实现了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内容技能化,提高了培养标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教务处专业负责老师感由心生。
“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形成独领风骚的人才优势,占据着职业教育师资质量的制高点。
渭南,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亟待迸发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对于高素质的人才求贤若渴。“转型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支撑。”“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是拿出诚意。”市委书记徐新荣、市长奚正平多次强调。市上出台《高层次人才实施意见》,每年给每名博士、教授补助10万元。
“大学之所以称谓大学,非大楼也,乃是有大师。”对于清华原校长梅贻琦的话,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深有同感。学院积极践行“大学大师观”,在党委书记雷民康和院长李明的眼里,人才之谓学院好比梁柱之谓大厦,他们有着强烈的人才意识,尽心尽力地搭建引才育才平台,他们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徐虎军,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世界脉象学会常务理事,对于脉象的研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渭南职教事业中大显身手。像徐虎军这样被学院的诚意和实力吸引的,还有很多,胡小英、李守志、雷宇淞……其中不乏海归派、台湾籍人士。29岁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博士生胡小英,有着在德国留学一年的经历,上海医药大学毕业的博士雷宇淞则是台湾籍人士。
“之所以选择学院,一是市上及学院的政策,二是学院的实力和发展前景,三是职业教育广阔的未来,这些让我们只想在这里扎根而无他选之意。”这些精英如此表达心声。
学院积极践行“大学大师观”,引育结合,集聚队伍,着力构筑人才高地,始终如一地贯彻专家治学、人才强校的战略,不断充实重点专业教师和实践教师队伍。
学院倾心建设高水平的师资团队。组织人事处处长党少平对记者谈了学院多措并举、抓队伍建设的招数:
强化新教师岗前培训,先后两次对80余名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25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全力为教师晋升职称做好帮扶工作,有37名教师晋升了高级职称,使得高级职称的比例占到专任教师的27.3%;
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省外接受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课堂的培训,先后派白夏平、吴亚飞、白永祥等3名青年骨干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去国内知名大学访学;
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先后聘请张志俊、蔡长友、祁吉寿、杨忠定、雷转运等为客座教授,吕岐伯、吕学信、张占强等为客座高工,许拴礼、蔡立安、杜宏良等为高级技师。
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术业专攻的教师队伍正沿着“博学敬业,求实奉献”的道路茁壮成长。
不但如此,这些教师,走进课堂是老师,走出教室则具有极强的实战操作能力。
关斌,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北京理工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在2011年机电工程学院组建的艰难时期,来到了这里。他就是典型的实战型人才,课堂上给学生讲理论,走出课堂进车间就能修理车。
目前,学院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有专任教师518人,高级职称192人,其中教授21人、副高级职称171人,博士35人,硕士177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专业带头人26人,骨干教师104人,院级教学名师20人,“双师”素质教师233人,兼职教师256人,客座教授45人。正是拥有这样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队伍,担当起了为渭南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有珠而崖不枯。”占据了职业教育师资人才的制高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精神智力和思想文化的活水将会源源不断地喷涌。
“多元合作、共建共享、产学一体、实践育人”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了课堂与职场、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三合一,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创造更多就业优势。
进入护理学院的实训中心,完全是现代医院的感觉。中心配有供氧系统、呼叫系统,跟医院的设施一模一样。在基础护理实训室,护理模拟人身体的一侧非常接近于人体构造,“有明显的落空感,可以看到回血。”正在练习静脉注射操作的孟洁解释道。在这里,学生可以轻松掌握注射、输液、导尿、灌肠、吸氧等基础护理的技巧。护理学院院长对记者说:“我们就是要给学生一个真实临床护理的情景,让学生‘真实设备,真实情景,真实流程’实现实训项目与实际护理工作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就立马能适应护士角色。”
模拟心肺复苏室、实训病房、儿童护理、诊脉器……每一种模拟人体都将病理阐释地清清楚楚,每一堂实训课都是老师现场操作模拟完成后让学生自行演练。“实训教室,就是一个现代医院病房。”上实训课的学生王煊感叹道。
像这样的实训中心,每个二级学院都有。除了这些建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外,学院还与企业合作,建立共享型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建立集生产、技师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2014年1月6日,农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在大荔县大禹禽业有限公司挂牌;5月29日、6月18日,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在华县苗苗幼儿园、蓝田爱儿堡幼儿园揭牌;5月8日,护理学院与延安市人民医院签订实习协议……
实训中心、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得实践教学通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实训实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四个模块的训练,达到了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课堂与职场、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三合一。
目前,学院有91个校内实训基地,拥有4个中央、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此外,还建有附属医院、农产品食品检验检测和研究中心、彩虹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等12个顶岗实习场所。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江苏雨润集团、陕西石羊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114个校外实训基地。不久前,学院争取到36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建设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新增电脑500多台。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引进、整体划转等方式,开办‘校中厂’、‘厂中校’,建设第二附属医院、幼儿园、饲料加工厂、种猪厂,改扩建35个校内实训室,新建86个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实习,企业和社会的发展。”王韦华处长认真地说,“实训基地,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了课堂与职场、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三合一,更有利于学生的成才。”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思路,让社会各界共享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聚合着服务渭南社会的正能量。
渭南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益的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而是面向社会各界,让社会共享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学院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拓社会培训市场,开展技能培训,服务于地方。
“这次幼师国培培训,我学到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理论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努力的方向。要么激情昂扬、要么委婉细腻,理论与实践案例相联系、幽默与严谨并存的讲座,让我欣赏到了名师的教学风采,领略到了国培教师的爱心与责任。幼儿园参观学习,我更直观地明白了什么叫‘学前教育改革’,对我由小学教师转为幼儿园教师非常有帮助。”史晓玲在培训心得中写道。
史晓玲是2014年参加“幼师国培”项目的,这个项目培训的是转岗幼儿教师,自2012年起,学院共培训转岗幼儿教师540余人,培训幼儿园园长600余人,大大提高了我市学前教育水平。
这样的培训数不胜数,其中承担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领导干部自选专题培训、渭南市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资格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培训、事业单位新录入人员培训等,承办渭南市中职教师教学设计大赛和幼儿园教师手工泥塑技能大赛……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就更多了。
提起农学院的专家教授们,澄城县养殖大户老刘感慨不已。“这些老师真没说的,没架子,有耐心,问啥都详细解答,讲的全都是咱在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但解决不了的问题,多亏这些老师,叫我每年增收几万块钱呢。”每年,学院都会组织“阳光工程”等专业培训,近三年为渭南地区累计培训动物疫病防治员和动物检疫检验员1210人次,举办科学养猪、养鸡、养牛技术讲座150场,培训农村养殖人员1620人次,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义务医疗知识宣传、感恩义诊活动,对于学院来说,就更是常态性的活动,细小的举动,使得学院在城市居民中有口皆碑。
“终于拿到资格证了,就业有望了。”袁佳挥舞着手里淡蓝色的等级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袁佳说的资格证是普通话测试等级证,是从事教师行业必备的证书之一。6月19日,她作为全市教育系统663名考生之一,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普通话测试。“我都不知道自己的测试老师是谁,除了说话题,都是计算机打分,很公平。”
这场考试是在学院普通话测试中心进行的。“考生信息有学号,有照片,但没有姓名,计算机打分和测试员打分统一上传省语委语言文字测试中心复审,然后由省语委统一发证。”师范学院院长王亮娓娓道来。
学院建有职业技能鉴定站、职业资格考试点5个,不仅满足了学生获取证书之需,也承担着社会培训任务和技能鉴定,满足更多人的就业之需,助推着渭南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聚合着服务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组建渭南职业教育集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渭南产业调整和结构转型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致力于打造成中国第一职教城。
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体现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水平。在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的人才,更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正在转型升级的渭南而言,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重要而迫切。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全国1200所高校中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中国职教升级版”大幕已经拉开。
渭南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013年9月,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各县职教中心、相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成立了渭南职业教育集团。“我们将着重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平台。”职教集团办公室主任王录军说。
市委书记徐新荣、市长奚正平多次视察职教集团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
“职业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关系着社会发展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要整合现有资源,发挥职教优势,把渭南职教打造成中国第一职教城。”徐新荣要求。
“按照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稳步推进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努力为我市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奚正平批示。
其实,职教集团的构想,学院早有实践探索,“3+2”办学是一个有益的创举。2012年,学院试点“3+2”模式,与蒲城职教中心、韩城职专、富平职教中心联合办学,学生前3年在中职学校上,最后2年在学院上,毕业发大专文凭,有力地带动了这三个县职中的发展。蒲城职教中心校长雷新田认为,该模式整合了职教资源,帮助各县突破了发展的瓶颈,对招生的宣传是很大的提高,也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教学活动联动促进了交流,改善了学生培养方式,打通了中职高职连接。
职教集团的成立,院长李明更多了对未来的思考和筹划,他对记者坦言:职教集团将从制度层面打通职教生从高中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架起人人皆可成才“立交桥”。为学生提供多次选择、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机会,打破以往职校学生向上流动的“天花板”和左右衔接的“隔离墙”,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基础”。
探访结束了,夏日傍晚的风掠过人工湖面,带来一丝丝清凉的水气。通过这几天的采访,我们可以想到未来的学院:改革创新的活力将不断迸发,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将不再遥远。我们坚信,作为渭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厦的坚实基础,渭南职业教育必将大有作为!(渭南日报记者 李小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