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渭岸听风 >> 正文

心系三农 一心向农 做一个服务三农的追梦人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2-03 [来源]: [浏览次数]:

农林科技学院 畜牧五高1801班高天宇

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农业人口,农业问题对中国而言一直是头等问题。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刻阐明“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形势任务、方法举措,为新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1.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2.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3.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二、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3.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019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说,农业农村发展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现在,城乡之间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越来越活跃。不仅本土大学生返乡多了,很多海归也到乡村去寻找创业机会。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在当代中国农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楷模人物,他们是我们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让我们一起来再次感受一下榜样的力量:

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他都干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习近平总书记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下乡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度过7年的青春岁月。习近平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离开梁家河40多年来,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也曾亲自回去看望陕北的乡亲们。梁家河让习近平一直牵挂着,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在陕北,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实现了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在80年代末的宁德,他说“当官不要想发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总书记与青年学生座谈时曾讲过“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令人动容。在物质生活、信息获取手段都已极大丰富的今天,很多人都有学习乏力、思维懒惰的坏习惯,对比总书记当年在生活清苦的条件下仍能自觉做到学习刻苦、思想艰苦,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反思检讨,看看学习上是否太过放松、思想上是否太过安逸,自觉重整行装再出发。

二、袁隆平:稻田里的“追梦人”

袁隆平谈到他的中国梦,说“我的梦想很简单,我做过两次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一个梦是希望亩产1000公斤的愿望早日实现,实现以后,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向更高的1100、1200公斤奋斗。这就是我的梦,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2020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那么,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粮食安全之路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出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不少人形容袁隆平是“八十多岁的年龄,五十多岁的身体,三十多岁的心态”,但他也有担忧,因为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农。他说:“过去的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是非常辛苦的。但现代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无人机打农药,还有一个艺术化,农产品非常漂亮,田园风光非常漂亮,可以吸引年轻人、城里人回归农业。”

袁隆平,他把自己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了研究同行;他把杂交水稻奉献给了中国人民,也奉献给了全世界。无农不稳,有粮则安。袁隆平“为了让更多人吃饱饭”的愿景,终将成真。

三、卢永根:倾其所有的“布衣院士”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殖民地时期的香港。他从小接受港英教育,却始终捧着一颗火热的“中国心”,入党70年永葆初心、矢志奋斗,在农业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第一线勤奋耕耘,为国家农业发展和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生活极度节俭,却捐出毕生积蓄奖教奖学,被誉为“布衣院士”。2019年8月12日,卢永根因病逝世。2019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授予他“最美奋斗者”称号。201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卢永根的人生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87岁,将几乎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教育事业;89岁,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一生,无私奉献给中国水稻科研事业。卢永根将捐献遗体看作是作为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作为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最后的坚守和信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最后贡献。

人生的境界与追求,来自于党性的修养。在卢永根身上,党性既真实,又耀眼。他用自己的无言行动,展现了党性的强度和纯度,诠释了党性的力量,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修养树立了榜样。他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

我们要以先进模范为镜,向先进典型看齐,将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只争朝夕、顽强奋斗,汇聚起新征程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经过这两年多的学习,我对于自己的专业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大家对于畜牧兽医的认识是否还停留在养猪层次呢?

曾经有人认为畜牧这个行业不好,没有别的行业听起来风光,与动物打交道,又脏又臭,低人一等。就连我当初报考这个专业时,也有很多人用不解甚至略带不屑的口气问我“咦?你怎么报了畜牧兽医啊?”如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两年的学习不仅改变了周围人对畜牧行业的偏见,也更加坚定了我对这个行业的坚守。

通过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我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当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今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米村调研脱贫攻坚情况。在金米村电子商务中心,就在李旭瑛和几个同事为直播卖货做准备时,习近平总书记走到直播平台前,与他们亲切交谈,鼓励他们:“电商在推销农副产品方面大有可为。”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青年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要牢记学校寄予的殷切期待,在学校的发展进步中成就自己;把握时代给予的人生际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建功立业,担当起国家赋予的使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奋勇拼搏。一是要追逐“青春梦”,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二是要肩负“三农”梦,牢记学农人的“初心与使命”,坚定强农兴农、献身“三农”的人生志向,肩负起兴农报国使命,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矢志奋斗。三是要筑牢“中国梦”,将个人梦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用实际行动拥抱新时代,争取新作为,努力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在新时代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业,打造天蓝山青水净的美丽中国,肩负起兴农报国使命,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矢志奋斗。

学农爱农,发挥才干,提升自我,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