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党代会>>新闻宣传>>正文
 
明德博识育英才 群贤毕至立名校
2016-12-05 15:10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强内涵,抓转型,促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李小鸽 程瑾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关系着个人的出彩,家庭的幸福,一头连着经济,决定着产业素质,铸就着民族品牌。

    作为中国职教城之一的渭南,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而其中最绚烂的一笔必定属于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这所于2006年崛起于秦东大地的高职院校,十年来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英才,也为渭南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从“三地四校”的分散办学,到一所学校的独领风骚;从中专教育举步维艰,到高职教育风生水起;从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到教育人才精兵强将;从教学设施极度匮乏,到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从为生源问题愁破脑袋,到莘莘学子慕名而来……回顾这一路的艰辛征途,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收获的,不只是成绩和发展,更是五百万渭南人发自内心的赞许与认同。

    数字尽管枯燥但却最有说服力,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过去五年,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由6836人增至11000人,专任教师由394人增至524人,新增专业14个,专业总数达到33个,省级重点专业由2个增至5个;毕业生获得双证书比例达到89.8%,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师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7个,优秀奖4个,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第一批“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被确定为陕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单位。

转型之路:强化内涵促转型成新主题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在困境中前行,作为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对于供给侧改革以及中国早日实现“中国智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水平应用型技能人才供不应求问题日益凸显的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被一再重申,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被提上重要议程。而这些具体到一个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就是在职业教育转型期,如何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让荣誉加身的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再创辉煌?这是去年新上任一届领导班子思考的重点问题。

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上对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召开,对正处于规范办学关键期,转型发展起步期、办学特色培育期的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为整个学院的专业设置、教育模式、学校管理方式的改革指明了转型的方向。

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之初,就提出了“深化转型发展,建设示范高职”的新命题。转型朝哪转?就是要转到内涵建设上,转到提升办学层次上,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

    推进转型超越,就要充分掌握学校的发展现状,以便准确把诊问脉,于是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便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展开了。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规模扩张、新校区建设、学科布局’三大历史任务。质量提升、内涵建设已成为发展主题。内涵建设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此为核心;专业建设,此为基础;学科建设,此为根本;教师队伍建设,此为关键;大学文化建设和特色建设,此为灵魂;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此为保障。”讨论刚刚开始,张雄精准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那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该如何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学校目前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又是什么?史优胜和张雄期待着从大家那里获得答案。

“目前,我们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高职示范院校,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是教育部去年10月19日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系统构建专科、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快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步伐。为我校的人才培养和特色发展以及提升办学层次提供了新的机遇。三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建设‘四个一流’的实施意见,对高等职业教育空前重视,着力解决我省高等教育‘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在我省高等教育中顶起半壁江山,‘十三五’期间我省高职教育实力跃居全国前十位。这当然是我校发展利好的机遇。”副院长王录军说。

 “但利好的政策是对每一所学校的,全省37所高职(国家骨干3所,国家示范3所,省级示范8所,立项拟建省示范4所)都在加快发展,都不甘示弱。面临的形势是前甩后追,稍有懈怠就会掉队。我们的转型,需要出其不意,不走寻常路。”副院长王韦华表示。

就这样,在大家来回的思想碰撞中,很快,学校转型的发展路径开始形成并确立: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创建省级示范高职和提升办学层次为目标,以专业与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为基础,以党的建设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落实转型发展目标,就必须树立“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开阔视野,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追赶超越”的信念,确立“面向职业办学,贴近产业办学,瞄准就业办学”的思想。这套理念,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个纲领,对过去是一个提升,对未来是一个引领,体现着学校的个性和魅力,彰显着学校转型的方向。

创新改革:转型时期的路径之选

    大的战略目标已经确定,接下来就是如何将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教学、专业内涵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划,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是学校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新任领导班子上任之初,就提出了新的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即以通过省级示范高职验收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营造“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精心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制度规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舆论宣传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以教学评建工作为主线,以巡视诊断整改为契机,以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关键,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为了使教学工作改革落到实处,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了以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四大管理”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了以专业、课程、教材、教学队伍、实验室、实训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管理制度等“九大建设”为核心的教学基本建设与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

    “通过评建,应体现在五个‘度’上: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职办学定位的‘准确度’要更加彰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要逐渐凸显;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度’要日益提高;管理和后勤服务体系对教学工作的‘支撑度’要不断增强;学生对学习效果以及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要不断提高。”张雄解释道。

    如果说管理制度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那么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则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开展奠定了坚实根基。史优胜上任之初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要让全体教职工有归属感,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大家庭”。

    而要打造好这个家,就离不开有力的资金支持。要破解“无米之炊”的困顿,则要付出百倍努力。整个团队高速运转,中央、省上、市上,到处都有校班子为争取资金而奔波的身影。

    “为了学校,校领导班子殚精竭虑,用尽了所有的心力,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个人资源,而这些,他视之为自己的本分和职责,让我们感佩。”提起这一班新领导,大家都有很多话说。

    学校的干部忘不了,为找米下锅,校领导四处“化缘”,为学院争取各种支持;学校的职工忘不了,为留住人才,他到处“求情”,解决博、硕士的后顾之忧……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数字化校园工程实施了,师生生活实现了“一卡通”;暖气锅炉安装起来了,为师生带来了暖意融融的冬天;200多个多媒体教室投入使用,教学现代化迈开了新的步伐;校领导还亲自带领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孩子们获奖了,学校的名气也大了,老师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要把学校办成一流的高职院校,就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喑其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10月10日下午,职校与马来西亚科技大学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举行了。双方就合作举办研讨会等项目进行了详细交流。并就马来西亚科技大学近期组织该校学生来我校开展短期学习交流的具体事项进行了深入探讨。

随后,马来西亚科技大学校长Premkumer Rajagopal教授和校长助理Tan Jian Hua 于2016年11月17日来到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就教师短期访学、科研交流,学生短期交流学习、境外实习、就业,学生3+2+1(专升本、本升硕)出国深造、PHD留学等等合作项目展开深入交流,签订了两校合作协议。

11 月 10 日 下午,世纪鼎利集团智翔教育到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考察,意在基于世纪鼎利的技术背景和行业优势,通过与领域内的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建共管二级学院,按照真实产业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真实的产业项目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真实的实训环境,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UBL产教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最优教育资源。目前,双方在校企共同办学理念上形成了较好的共识,决定尽快形成共建方案,力争2017年招生。

近期,学校还与3D打印集团、北京用友集团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创新创业园等国内企业、单位以及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外教育机构建立了联系,并在教师交流、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联合办学方面达成了初步意向。

    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学校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载体。在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学校将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依据,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推进职业技能鉴定、比武,完善双证书制度,促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目前,医学院建立‘医教融合、分段共育’的‘二段三阶四梯’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1年医院毕业实习的两段式校院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第一阶段为第一、二学年,学生主要集中在校内接受专业教育,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行临床见习,第二阶段为第三学年,学生主要在实习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医学院副院长孟陆亮说。

   提升办学档次,加快内涵式发展,就离不开有效的专业内涵建设。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把社会需求反映在专业设置上,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紧贴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品牌专业,继中药、护理、畜牧兽医、中医学、学前教育省级重点专业之后,在财经类、土建类、制造类等专业推出3个省级重点专业,并遴选新的校级重点专业,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在专业群建设、学校升级转型中的龙头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医学等特色明显的专业。

    “面对机遇、挑战和任务,我们就得下大力气抓重点、创亮点、破难点,下一步,我们准备冲刺高职本科院校,现在我们着力打造的医学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中医、针灸等特色专业群已经发展成熟,学生的就业率非常之高,学校也具备相当的科研实力,我们将着力推动医学院的升本工作,这也是我们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追赶超越,转弯超车的关键一步。”张雄说道。

    为了将医学院打造成高职本科类专业,史优胜、张雄不断奔走于教育厅和省、市政府之间,拜访省教育厅厅长,将医学院的具体情况一一介绍,分析医学院升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期望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拜见渭南市政府,把医学院的发展与渭南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紧紧连在一起,赢得了领导的认同和支持。在争取省、市支持的情况下,张雄还致力于医学院专业内涵的建设,他多次前往渭南市中心医院,期望能与中心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将其作为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掌握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抓住转型期的机遇,提升学校内涵,最为关键的还是教师。基于此,新任领导班子上任之初,就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重中之重,以学科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培育和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科研奖励为突破口,在立项项目数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力争省级以上项目立项取得新突破;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横向科技应用项目开发和研究,拓宽横向经费来源渠道,实现科研经费稳步增长。以提升学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除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之外,学校还通过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完善职称评审办法、加大紧缺专业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力度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专业分布结构,加大对高层次项目、高层次成果的奖励力度,实现标志性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的新增长。为此,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还及时安装了“知网”、“万科”等数字校园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教师们可以随意查阅最新的课题和论文,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还将在教师管理机制体制上进行全新的探索和改革,实施机构的定编、定岗、定责,逐步推行以“定编定岗定责”和绩效考核为基础的岗位聘用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转岗、退出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修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提高教职工绩效工资和福利待遇。同时,完善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建立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

    无论是专业内涵建设,还是教师队伍打造,无论是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更,这所学校切中的都是职业教育转型期的关键问题,我们相信,在这些具体而实际的措施中,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转型必将为渭南职业教育的发展留下辉煌的一笔,为渭南乃至全省、全国培养出更多知识结构新、技能水平高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每一个学生创造精彩的人生,为学校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德博识育英才,群贤毕至创名校。“名校是什么?名校应该是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名师乃至教育家的摇篮,应该是一代代名师产生集聚效应、展示师表风范的舞台,也应该是培育全面发展高素质学生的摇篮,是能够锻炼出一批批开创未来、铸造辉煌的优秀人才的大熔炉……这就是名校的特质吧!”院长张雄用这样一段话对记者描述了他们打造名校的愿景。(此文刊登在2016年11月28日《渭南日报》)

上一条:待得春秋佳日至 喜揽教育英才归
已是尾条
关闭窗口

宣传统战部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3-2362013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