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校庆>>校庆文萃>>正文
 
劲风满帆正远航
2015-10-08 08:17 渭南日报记者 李小鸽 

题记:有一种决策,没有经历过,便不知道其中的责任;有一种责任,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尝试过,则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一班人筚路蓝缕、攻坚克难,经历了办学的艰辛、担当了振兴渭南职业教育的重任,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许……

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活动中心,鸟瞰渭南高新产业开发区的满城风景,感受这所高职学院不寻常的办学历程,一如脚下拾级而上的登顶之旅——艰辛,却让人豪情奋进!

从“三地四校”的分校而立,到一所学院的独领风骚;从中专教育举步维艰,到高职教育风生水起;从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到教育人才兵精将强;从教学设施极度匮乏,到配套完善的新校区拔地而起;从为生源问题愁破脑袋,到莘莘学子慕名而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传承中创新,在跨越中发展,走出了一条披荆斩棘、浴血奋战的探索之路,实现了浴火凤凰振翅飞,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2009到2013年,4年时间,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收获的,不只是成绩和发展,更是精神的充盈和丰满。学院党委书记雷民康说,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是渭南这座城市的希望和期待,也是渭南千万个家庭的希望和期待,用大学的视野办学,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让学生获取持续发展的能力,把学院建成学生成才、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综合性高职院校,是他们全力以赴的行动。

院长李明深有感慨:“我们以立足渭南、扎根基层;面向全国、服务社会为宗旨,坚持‘面向市场开专业,面向岗位设课程,面向实践抓教学,面向需求育人才’的办学理念,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不断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渭南职业学院经历了负重奋进、融合发展的奋斗历程,积淀下来的则是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迎接的则是奠基长远、辉耀未来的发展期待。

【组建整合篇】

思想的高度决定着学院发展的力度,也决定着学院与社会的融合度。作为顶层设计的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决策层,殚精竭虑,刚毅果敢,让每一次决策都管在当下,指向长远,“和谐建院、质量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的办学理念,“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彰显优势、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办学思路,分三步走整合资源的发展战略规划,“三校迁渭”、“四校合一”、“五个统一”的大刀阔斧,形成学院全面发展的众志成城、无坚不摧。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应时而动,应势而生!她成立的那一天,就预示渭南职业教育不凡的启程。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之目的概括为:“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确,随着“中国制造”异军突起,“中国创造”方兴未艾,在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急需大量敬业乐业、技艺精湛的新型技术工人。职业教育,也因此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2002年,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自此,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万马奔腾。高校招生数以年均19.4%的速度,爆炸式膨化增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至2003年,仅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就达908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基本形成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

但是,地处关中平原的渭南,当时除有限的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公办高等职业教育仍是一个空白。随着渭南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成立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成当务之急。而至2005年,教育部已开始控制新建高职院校的数量,不再批准由普通中专升格高职的倾向特别明显,就全国而言,新建高职只剩下最后一趟末班车。

面对严峻的现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迅速作出反应:抢抓机遇,合并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陕西省中医学校、陕西省蒲城师范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4所学校,组建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经多方努力,2004年9月,省政府批准,2005年7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

四校合一,深度整合,是新成立的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面临的现实选择。但难度依然不小。

根植于渭南这方热土的这4所学校,曾经就是父辈眼里的龙门。原吉林省委书记李梦龄,原二炮副政委丁本淳、党组书记刘昆,原陕西省副省长王双锡,现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均是原4所中专学校的杰出校友。

历史的脚步匆匆滑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4所学校各自曾经的辉煌已然远去,但是为渭南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骨干技术人才的他们,仍然是这块土地兴旺发达的奠基石。在时光的长河里,他们分校而立,各领风骚。如今,历史的浪潮又让他们凝心聚力,共铸渭南新一轮职业教育的辉煌梦想。

好事总是多磨。直到2009年1月份,随着院党委书记雷民康、院长李明这对被称为“黄金搭档”的学院党政一把手的全新履职,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踏上实质性整合发展的新征程。

而这一年,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面临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教育部评估、资源整合、新校区建设,个个举足轻重,个个迫在眉睫,没有轻重缓急之分。

所有的工作都要齐头并进,压力山大!信念产生胆识与气魄,“一定要把事干成”的信念,支持着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一班人迎风而立,克难制胜。

整合组建高职学院,在全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作为渭南职业教育改革的开山之举,更需要给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职业技术学院由中专升格到大专,教育模式需从中等教育模式转变为高等教育模式,对于四所中专如此大的体量,要实现教育层次整体的转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组建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4所学校,都是渭南职业教育的名校、强校,又分属教育、农业以及卫生三个系统。四校合一,办学体制、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文化积淀各具千秋,加之中专和大专的管理体制差异明显,教职工结构复杂,观念水平参差不齐,融合组建难度可想而知。

但此后,一系列触及关键、大刀阔斧的举措,让外界刮目相看。“院领导就像翱翔在高空的领头雁,教师团队就像是在天空飞翔的雁群,领头雁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不断牵引着雁群向更高的空间飞翔,不断抵达新的高度,我们学院是一个浑劲,不断的努力着、上升着!”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党升桦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学院深度整合,从领导体制、思想观念、教学体系、发展目标等方面完成了指向一致的统一。

学院整合,首当其冲的是理顺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立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结合得越紧密,产生的体制和机制就越符合学院的实际,学院的发展也就越快。只有明确发展方向,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院上下才能一盘棋、一股劲,学院的发展才会破浪千里,扬帆远航。

此后,一系列的制度和举措,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给了我们一个铿锵有力地回答,学院发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成了一个流畅、闭合的圈:在工作实践中,学院党委和行政通过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沟通机制,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书记对院长的工作大力支持,提供政治平台,院长的办学思路经过一定的会议程序,变成党委的决策;同时,坚持党委会、院长办公会、专项问题会议、周工作例会制度,各项会议议题都要提前一周送到院级领导和参会人员手中,充分交换意见,进行沟通。这种制度的实行,使党委领导与院长负责有了很好的契合。

理顺了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学院接下来的转型整合,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形成。围绕什么是高职教育?如何办好高职教育?高职院校怎样办出自己的特色?一时间,专家分析,院领导讲课,职工大学习、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紧接着,派出去,将优秀骨干教师派到陕西高校去学习,接受大学教学氛围和理念的熏陶;对内,院长李明胸有成竹,作为来自高校管理层的他,思路确立以及学院的体系构建,在他心中早已有了一本清晰的蓝图,为大家上了好几堂课,进一步指明方向,理清思路。

理念的渗透,思想的碰撞,外围环境的影响,很快,学院一系列办学思想开始形成并确立:“和谐建院、质量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的办学理念、“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彰显优势、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办学思路、“地方政府主导、学院主体、校地联动、企业参与、行业指导”的发展战略……

就这样,一套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办学理念体系在很短时间内形成。这套理念,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个纲领,对过去是一个提升,对未来是一个引领,体现着学院的个性和魅力,彰显着学院的思想和内涵。

随之,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新鲜出炉:第一步,夯实基础阶段。实现高起点整合和高职管理模式转型的基础上,顺利通过评估,启动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工作;第二步,提升水平阶段。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优势专业,推进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改革,增强教研科研实力,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形成鲜明办学特色,实现跻身省级示范性高职行列的目标,向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迈进;第三步,打造品牌阶段。从2015年开始,按照“突出创新、强化特色、全面提高、追求卓越”的思路,全方位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扩大办学影响,争创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争取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的这三招妙棋,循序渐进,步步稳健,拨云见日,体现了科学性和前瞻性,为学院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有宏伟的蓝图,院领导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将蓝图化为一项项具体的建设任务,自加压力,不留余地:果断实施“三校迁渭”、“四校合一”、“五个统一(财务、人事、教学、管理、招生)”,完善内设机构,推行院系两级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明确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争取政府支持,启动新校区建设等八大措施同时起步。

边整合边建设,学院全力以赴,势如破竹,步入了大建设、快发展的攻坚时期。“在一片庄稼地上,崛起一所大学城,并且要建设出大学的水平和气魄,体现渭南这所城市的精神和气质,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许多事情都是学院成长历史上的‘第一’,甚至是‘唯一’。只有具备拓荒者的精神,才能有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院领导,还是教师,付出的都太多太多。学院的快步发展得益于好的领导班子,雷书记、李院长就是我们学院的魂。”副书记李玉民很是感慨。

是啊,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形象地说,我们就是一个‘组合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和谐是首要的,领导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是必须的。”雷民康一语中的。

的确,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学院领导班子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上,没有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学院的发展就是他们全部的事业。

院领导心中最清楚,所有的整合,都离不开资金,所有的建设,都离不开项目。要破解“无米之炊”的困顿,则要付出百倍努力。整个团队高速运转,中央、省上、市上,到处都有他们为争取资金而奔波的身影。

“为了学院,雷书记殚精竭虑,用尽了所有的心力,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个人资源,而这些,他视之为自己的本分和职责,让我们感佩。”提起“班长”,常务副院长杨兰仓有些激动。

学院的领导忘不了,为了学院的发展,雷民康顶着压力,担着责任;学院的干部忘不了,为找米下锅,雷民康四处“化缘”,为学院争取各种支持;学院的职工忘不了,为留住人才,他到处“求情”,解决博、硕士的后顾之忧……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学院争取到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每年500万元连续给5年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争取到德国复兴促进银行折合人民币1.4亿元的建设资金;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的护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及中药专业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建设等三个项目,合计人民币1340万元;破例从建设银行获得了1亿元的建设资金……资金是活水源头,学院进入建设的黄金期。

院领导的殚精竭虑,一心付出,就像前进路上的灯塔,指引着全体教职工走出徬惶迷茫,积极投身到学院各项工作中去。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成为学院精神的写照:十多个人挤在一个办公室,没人诉苦;24小时随时都有可能是上班时间,没人喊冤;工资待遇暂时无法兑现,没人抱怨。在全院开展的“我为学院发展作贡献活动”中,教职工填报项目200多项,参与人数达300多人次。在他们的躯干里,执著奋进是永不卸鞍的马,搭载着他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翻过了一座座山,越过了一道道河,在如虹的征程上,留下一个个美丽的剪影。

正因为如此,在转型整合的过程中,学院基建、组建、评建三项工作“三箭齐发”,步步有足音,件件有回响,实现力度、速度和效果的“发展效应”。

——学院组建完成实质性整合:对发展的顶层设计进行科学构建,按照高校建制,在学院组建14个党政部门和11个教学业务部门。在原教学系部的基础上成立了8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学部,学院发展大踏步迈入正轨。

——基建工程演绎“深圳速度”。2009年7月,实现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陕西省蒲城师范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三校进渭南;2009年底完成四校整合;新校区建设2010年3月开工,2011年9月投入使用。

——以评促建工作成效卓著。内涵建设全面推进,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这样评价:领导班子团结奋进,教职员工积极向上,团结一心,克难攻坚,从基础建设到内涵发展,实现了由中职到高职的转型发展。如今,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关乎学院发展的大事,一件接着一件地完成;关乎全体教师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一项接着一项地解决。直面困难和问题,凡事用发展的眼光,用攻坚的精神,为学院注入不竭的动力,在全院产生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人合、事合、心合,形成众志成城、攻无不克的办学合力!这是渭南市人大代表、退休老干部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一致赞誉。

也因此,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领导获得了外界一致的口碑:“学院一班人,负重奋进,不空谈、不争议,扑下身子干实事,多步并着一步走,用3年时间完成了同类学校六年的建设发展任务,让人为之惊叹。”

如今,谈及整合发展,学院上下有惊人的共识:整合的过程是放权的过程,整合的过程也是大胆启用新人的过程,整合的过程更是全新机制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观念交锋,有利益的碰撞,但“魅力书记”与“专家院长”以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协作配合之默契,是整个学院发展之福!整个团队精诚团结,同心同德,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推进,取得的各项成果实实在在,可触可感。

【学院建设篇】

既注重校园的高标准建设,更致力于校园文化内涵的培养和形成。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负责任的大学,处处洋溢着现代职业教育文明的光华,她不只是环境优美的所在,更是精神流淌的乐园,师生们徜徉在儒雅至美的文化环境中,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金色七月,记者走进这所处处流淌着现代职业教育文明光华的高职院校,细细感受、品味校园的一切,恍若置身于一幅气势恢宏、朝气袭人的瑰丽画卷!

学院在规划时就已经具有极强的前瞻性,为学院做规划的都是国内规划界精英团队。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进行总体规划,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进行单体设计,做出的规划不只特色鲜明,在省内也都是一流。

如此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新校区,低碳环保校园和大学文化氛围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被外界津津乐道的两个话题,注定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非凡的气度。

节能环保理念处处彰显

在校园内转转,随处都可以感受到一股浓郁的环保教育氛围。在优美如画的校园里,浅绿色的墙体,涵义丰富、随处可见的环保标志,草坪、绿篱中的温馨提示……学校的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对师生的环保教育。

看着一栋栋整齐有序的校园建筑,分管学院基建的总会计师杨宇清介绍说,所有的建筑,全部使用保温材料和双层真空玻璃,夏季防热、冬季保暖。在记者的赞叹声中,他又指着校园内的路灯,“和一般的路灯不一样,这是太阳能路灯。”极目望去,环食堂路及东西主干道都装着这种太阳能路灯。“这种充分体现节能理念的太阳能路灯,学院共安装70余盏,年均发电17937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45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7.207吨。蓄电池总功率为160AH,能连续确保至少5-7个阴雨天正常照明。”

地热井也让记者惊奇不已。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校规划时,为了节约能源,充分勘探地形,打了两口地热井,一口出水井,一口回灌井。“地热水用于集中供暖,回水经有效处理后,作为生活卫生洗浴用热水。井水中氟、溴、碘、锶、锂、偏硼酸、偏硅酸等矿物含量达到矿物水标准,水中的微量元素还具有保健、美容、护肤、疗养之功效。”基建处处长杨世选不无骄傲,这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

节能环保的理念在学院食堂也彰显无余。在食堂厨房,记者看到了一套完整的无动力自然排烟系统。据后勤集团负责人王胜利同志介绍,这种自然排烟系统,可以利用厨房设备产生的热流浮力和外部风力,通过建筑物的对外开口把烟气排至室外,不需要能源,设备简单,运行维护费用低。除此之外,食堂总体采用“生活综合供热系统”,不仅环保、节能,而且节水、高效,又经济实惠。

“正是秉承着‘绿色、节能、环保’的建设理念,我院才成为市重点项目建设节能环保的典范。”副院长林宏感到很自豪。

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让校园美不胜收

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多树种、多形态的绿化效果,使学院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隔墙而望,环校路婀娜多姿的樱花,让人流连忘返。穿过樱花大道行至前门,映入眼帘的是校门两侧高大直立的雪松。雪松气质高洁、四季常青,代表着学院的坚韧,象征着生机、活力与希望。

进入校园,景观大道两旁法桐笔直挺拔,犹如隆重仪仗夹道欢迎。

100多株青皮梧桐贯穿东西,形成梧桐大道,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直接东大门。沿环校路向西,则是挺拔、俊秀的银杏树组成的银杏广场,树下配以石凳、景石,清秀的小草伴随身边,创造了一片轻松、幽静的空间,是学习、交谈、讨论、休闲放松的好地方。

围绕学院正中央的图书馆,有60株国槐昂首直立,抱团成林。它不畏贫瘠,积硅成里,以笔直粗壮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造福人类,也寓意莘莘学子,日有所学,终有所成。沿图书馆北行,是即将建成的人工湖,清秀、轻盈的五角枫在深秋时节也会红叶遍地,成为校园一道夺人眼目的靓丽风景。

结合专业搞绿化建设,这也是学院绿化工作的一大特点。学院建设的“六园”和“八林”,采用的树木和花草,大多是药用植物树种。学生既能得到环境上的熏陶,更能亲身观察和感受每一棵树的性状变化,增强直观感受和印象。

“六园”——玉兰园、海棠园、梅园、栀子园、木槿园、紫荆园,散落在校园内楼与楼之间,不仅美化了校园景色,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园林都象征着一种品行,增添了校园的朦胧诗意。

与之相对应的“八林”——国槐林、油松林、雪松林、水杉林、银杏林、杜仲林、白桦林、红叶李林,各自抱团成林,也以各自的独特成为校园美丽风情不可或缺的元素。

“六园”、“八林”遥相呼应,绿篱草坪交相辉映,五步一花、十步一树,整个校园空间都是一个个移步换景的清雅天地。学院栽植树种100余种,大树6000余棵;9个品种的绿篱达10000平方米,草坪30000平方米。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美丽的校园处处花草点缀、绿树成林,浪漫动人。学生们在操场和绿地上安静地或看书、或徜徉、或聊天……一个移步换景的园林式校园,将成为全校师生乐于驻足交流的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诠释“仁爱、和善、创新、卓越”的校园精神

“文化是一座大学的魂魄,通过文化建设教化人、熏陶人、塑造人,在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一种向上的清风正气、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副书记周忠民对校园文化作了诠释。

在校园内,赏心悦目的风景让人处处留恋,更让人陶醉神往的是倾注在校园内一花一草上的文化内涵,处处都诠释着学院“文化育人”、“文化强院”理念。

无论刚加入这所学院的教师,抑或是刚入学的新生,在刚入校的一段时间内,他们都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或教学活动,不断地体会学院“明德、笃行、精技、强能”的校训,感受“团结、奋进、求是、创新”的校风,践行“严谨笃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教风,进而形成“志存高远、求实求真、学而不厌、成人成才”的学风。

历史传承文化、办学理念文化、组织管理文化、景观环境文化、绿色低碳文化、行为规范文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碰撞、交融、凝练、升华,最终沉淀附着在学院的发展定位、专业建设、自然人文环境、地域文化上,形成学院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学院宣传统战部部长卢百龙说得铿锵有力。

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制度建设体现开明、公正。学院在涉及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制度制定等方面,研究决定之前,广开言路,吸收师生员工全程参与,集思广益,真诚接受监督。意见征询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学院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师生员工实现由被动地接受管理向主动地参与管理的转化,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

校园文化释放管理温情。开展“每周到学生食堂就餐一次,每月深入课堂听课一次,每学期检查一次学生宿舍,参加一次班团活动,参加一次教研活动”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及时解决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职工住院探视慰问、困难补助、丧葬吊唁慰问等一系列制度,解决职工通勤、住宿、饮食等问题,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职工活动中心,建立健全贫困职工档案,组织职工体检。

校园文化离不开对学生的关爱。副院长刘新淼说:“学生工作无小事”。学院开通扶贫助学通道,做好奖学金助学金评定发放工作;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实施细微化心理疏导,建立完善心理咨询室,组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队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时处处,让学生有家的感觉。

不但如此,学院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每年的读书月活动历时一个月,在“阅读、进步、成长”主题引导下,开展“阅读的乐趣”征文比赛,评选十佳优秀读者;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就开展了大学生辩论赛,“手机短信格言”大赛以及“校园之星”主持人大赛以及篮球友谊赛等活动,让学生的才艺得到充分施展,让文化气息侵润每一个角落。

在这种熏陶下,学院的学生更懂得爱的付出和感恩回报。学生处处长师建林介绍:目前,学院青年志愿者就有1500人,40个志愿者服务队,常年在校外进行公益活动,与“渭南市胜利聋哑学校”、“渭南市老年公寓”、“渭南市金秋苑爱心护理院”建立对口服务。每一次走进这里,学生心底的爱,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在付出中,成长了自己,收获了感动。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校园文化的孕育下,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上下接力,形成合力,她秉承着渭南文化的厚重,传承着“仁爱、和善、创新、卓越”的校园精神,在东秦大地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焕发着青春与活力,书写着教书育人与文化传承的动人乐章。

【内涵发展篇】

决策者的气度和胸怀,责任意识和担当情怀,决定着学校的内在持续发展的能力,无论是创新二级管理模式,放手激活创造创新精神,还是优化专业设置,引进博士团队打造一流教育教学人才,抑或是提升科研能力,引领渭南更高层次的跨越发展,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可谓只争朝夕,全面发力。

一个学院的发展,不可或缺的,是激励创造精神的制度设置、兼蓄包容的治学态度、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具有创造精神的师资团队。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内涵建设上起点就是新高度。学院坚持以现代大学制度为管理框架,着眼百年大计,博洽沉潜、埋头作业,努力办好一所富有学养、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理想的高职院校。

创新二级管理模式,释放创造创新精神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是一座有气度和胸怀的学校,这从学院创建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就可见一斑。

在“四校合一”之前,每所中职学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这种宝塔式的管理环节较多,效率相对低,适合规模较小的高职院校。”李明分析道。“四校合并后,学校整体规模水平上升一个平台,按照大学的标准和要求,亟待一种新的模式来承载。”

如何创出一条适合“组合型”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模式?结合实际,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二级管理模式。“我们首先清晰划分了学院、二级学院两个层次之间的责权范围,引入以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竞争机制。”李明说。“二级学院具有一定办学权力,是一级‘教学实体’,主要职责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合一’为重点,在教学中以课程改革、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中心,在专业建设中以核心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建设。”

改宝塔式管理模式为扁平式管理模式,各二级学院和院级部门成为服务管理主体,履行最根本的管理职能。这种层级管理,落实“去行政化”主张,体现学术组织特点,使学院领导从繁杂琐碎的管理中抽身出来,把精力集中在决策判断上。

更值一提的,这种模式的设置,给了二级学院更多的自主权,激发了二级学院自主创新精神,让他们更能在广阔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动精神。“心灵的释放比制度的建立更为重要,更能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常务副院长杨兰仓说道。

二级管理模式下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制度正是实施间接管理的有效工具。让制度走在问题前面,以确保学院对二级学院办学的领导和引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指导、规范作用。正因如此,从2009年起,学院开始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以实体性制度来规定“干什么”。制定了各部门及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职责,使每一个工作部门、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身职能范围和岗位职责;

以程序性制度来规范“怎么干”。制订了一系列工作规则、工作流程、办事指南,使学院党政的各项事务和管理有章可循,规范运行;

以监督检查制度和考核考评制度来考核“干得怎么样”。制订了一系列工作安排、督办落实、考核考评、责任追究制度,使每一个岗位每个人都能恪尽职守,做好各自的工作。

二级学院设立护理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基础课部、思政课部、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教学机构,14个党政群机构。

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对二级学院管理的权力界定,让我们更感受了这所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学院管理中的干部任免、人事管理、资金使用等,本着全力为教学一线服务的出发点;各二级学院管理中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队伍建设等管理权,其管理目标全力为学生服务。采访至此,记者深深感受到,学院的发展高于一切的思想,是这所学院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注重内涵建设,优化专业设置,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对于学院的内涵发展,院长助理王录军在采访中娓娓道来:学院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为主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学院的专业设置,思路异常清晰:学院紧盯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扶优、改老、调困、育新”的专业建设方针,即做优做强护理、中药等重点专业,改造农林等老专业,优化调整师范教育类等困难专业,培育建筑工程类等新专业。

针对201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深入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2013年对原有22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并多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认真研究分析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按照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要求,提出“行业导向、校企合作、集群发展、分类建设、动态调整”的专业群建设思路,启动护理、中药、畜牧兽医、学前教育、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建筑工程技术等7个专业群建设项目,整体推进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依托农学类专业优势,渭南市政府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农产品食品检验检测和研究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农学类相关专业的建设。中药专业被列为教育部、财政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中学、护理、畜牧兽医、中医学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

——学院在打造精品课程上也可谓煞费苦心。按照“全面规划、分级建设、分批实施、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建设思路,多次召开精品课程建设研讨会,实施“优秀课程→院级课程→省级课程”分层次建设模式。目前,立项在建《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外科护理学》等8门院级精品课程,与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职业教育集团共同开发课程3门。

——不断在教材建设上深挖。教材不规范、不统一、不适用,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学院组成精英团队下气力研发校本教材,弥补现有教材的缺陷和不足,目前,学院主编参编出版教材20余部,立项在编教材27部。

——实施质量工程,推进教学改革。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富有学养、个性鲜明的人才,激发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促成其具有原创精神,使其为人生和社会把才华施展到极限,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接受职业教育而获得的特殊人生的价值,成为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设定的价值目标。

以博士、硕士为主的一流人才储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引领职教发展新高度。

学院积极践行“大学大师观”,引育结合,集聚队伍,着力构筑人才高地,始终如一地贯彻专家治学、人才强校的战略,不断充实重点专业教师和实践教师队伍。

打破原来的隶属关系,敞开言路,大胆启用德才兼备的干部,一切从学院的发展需要出发,视野是全国,只要有好的人才就往回来挖;在学院内部,只要是优秀的人才,就大胆启用。

学院教务处处长王韦华,是一名畜牧兽医博士,先后在西北农林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2010年,他被学院抛出的橄榄枝,吸引了回来。

“我想到的,学院替我想到了,我没有想到的,学院也替我想到了,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研究环境,都没得说。我没有理由不尽心工作。”王韦华感触地说。

像王韦华这样的人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了很多。建院3年来,共引进博士26人,硕士137人。

为了留住人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可谓煞费苦心:学院盖了博士楼,50平方米的居所里一应俱全,家属的就业、子女的上学,学院都想办法解决,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节日的慰问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学院还协调相关部门为他们增加了博士津贴。而今,这些人感念着学院的知遇之恩,正不遗余力地为学院的发展奉献着青春和智慧。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则是师资培养的主抓手。“‘双师型’是指教师必须既是老师,又是技师,通俗地说,就是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组织人事处处长党少平言简意赅地作了解释。“作为医学院的老师,要求老师不仅要掌握医学理论,给予学生医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老师能看病,并且老师要有医生的处方权。”

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关斌,是北京理工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在2011年机电工程学院组建的艰难时期,来到了这里。他就是典型的“双师”人才,上课能讲理论课,下了课堂就能修理车。他说,之所以选择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理由有二:一是因为学院的专业设置弥补了渭南经济发展的空白,有很大的潜力。二是学院对专业和人才都很重视,不惜花大力气去建设,去培养。2011年,关斌受学校委派,到上海同济大学职教基地参加全国范围的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为期15天,聆听全国知名专家的思想和观点,对他的启发很大。“从理论到实践,专家讲得都很透彻,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最好明证。”关斌回味无穷。

而今,“专家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已成为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独具的特色,成为其他高职院校不能企及的优势资源。师范学院院长王亮介绍说,近年来师范学院引进的教师,基本都具有职业及技能证书:房小绵老师拥有英语二级笔译资格,李永明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三级资格,王泉珍老师拥有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

学院更倾心建设高水平的师资团队。组织人事处处长党少平对记者谈了学院多措并举,抓队伍建设的招数;

强化新教师岗前培训,先后两次对80余名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25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全力为教师晋升职称做好帮扶工作,有37名教师晋升了高级职称,使得高级职称的比例占到专任教师的27.3%;

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省外接受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课堂的培训,先后派白夏评、吴亚飞、白永祥等3名青年骨干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去国内知名大学访学;

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先后聘请张志俊、蔡长友、祁吉寿、杨忠定、雷转运等为客座教授,吕岐伯、吕学信、张占强等为客座高工,许拴礼、蔡立安、杜宏良等为高级技师。

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术业专攻的教师队伍正沿着“博学敬业,求实奉献”的道路茁壮成长。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有珠而崖不枯。”占据了职业教育师资人才的制高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精神智力和思想文化的活水将会源源不断地喷涌。

科研水平彰显学院发展实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中,科研工作担任着桥梁的角色,它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教学水平,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基于此,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牢固树立“科研强校”的理念,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提升学校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

2012年,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与利君现代中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利君——渭职院中医药专家工作站。工作站设在利君现代中药有限公司厂区,以中医药开发研究和制剂工艺改造为工作内容,以药材开发研究、中草药规范化栽培为工作重心,对提高高新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科技研发,壮大本区中医药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

不但如此,学院还组建了多个学术科研机构,成立了“中医药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学会”和“葡萄与葡萄酒研究中心”,大力推动科学研究出新成果,出大成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科研硕果累累:近3年,全院共获批省级及以上课题8项,立项院级课题60个,教师发表论文258篇,其中核心期刊57篇,主编专著1部。学院师资队伍最强的医学院,申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达46项,其中省级项目两个,他们还定期开展硕博论坛、教授论坛,科研学术氛围异常浓郁。

周忠民教授主持完成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吕选民教授主编的《中国整脊学》,获得渭南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基础课部李红老师“不同价态锰的化学发光行为研究”,被渭南市科技局列为2010年渭南市重点科研课题。

截至目前,学院已经开展两次科研教研成果评审奖励工作,奖励金额达7万元,院级科研项目32项,投入资金20万元。有力的促进了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的有力结合。

下一步,学院还将充分发挥博士团队的作用,让科研工作更多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及生产一线,向地方行业、产业生产第一线的实际中找项目、找课题,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努力实现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零突破,通过科研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就业服务篇】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无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基地建设,还是按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抑或是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培养,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务实的精神,让毕业生迅速进入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就业。

成功,是学院2002级针灸推拿的中职毕业生,现已成为一名针灸推拿医师,他旗下就有一家推拿针灸诊所、一个社区服务站、一个针灸推拿培训班。2013年开始,他还担任农民工、下岗职工创业就业的老师,经常下乡传授针灸推拿知识。

今年才28岁的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成功的回答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给了我专业的针灸推拿技术”。正是因为这身技术,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27岁的丑龙龙,白水人。2006年9月,他踏进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的大门,两年的学校生活,学院推荐他去北京博爱宠物医院带薪实习一年。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实习结束后,他继续留任。2009年,他自我加压,专升本,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小动物医疗专业的一名学生,2011年在西安开办了丑医生宠物医院。如今,他踌躇满志,计划着自己的分院,谋划着打造一支西北最强的宠物团队。

这只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千万名毕业生的一个典型缩影,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已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秘诀何在?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将近一周的采访给出了答案。秘诀一: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实训项目与实际工作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

据王韦华介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由它的职业性所决定的。在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知识为本位,侧重于理论教学,而高职教育的理论基础课以“适度,够用”为度,强调教学以技能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

“按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培养人才,与行业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在真实环境中培养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将以往从书本到书本的课堂,变成了能够最快捷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相互转化的循环生产线。这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的精髓。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一班人深谙教学规律,学院所有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占课程设置的50%以上。与以往我们熟知的学校迥然不同,职业学院的一间间教室里不仅仅有着司空见惯的课桌和黑板,电脑、各种仪器以及其他教学用实物占据了更大的空间。学生们汲取着理论的营养,也同步进行着实际的操作,抽象的知识和理论一下子变得具体起来。

走进护理学院的实训基地,恍惚间以为自己就是在医院。护理学院副院长王医平说,护理实训基地完全就是按照医院的样子设计建成的。除了各实训病房,还专门建立了护士站。“这主要就是让学生有很强的现场操作感觉。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能够很快在这种环境下融入实践。”医学院副院长孟陆亮自豪地说:“我们就是要给学生一个真实临床护理的情景,让学生‘真实设备,真实情景,真实流程’实现实训项目与实际护理工作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就立马能适应护士角色。”

模拟心肺复苏室、实训病房、儿童护理、诊脉器……每一种模拟人体都将病理阐释地清清楚楚,每一堂实训课都是老师现场操作模拟完成后让学生自行演练。“实训教室,就是一个现代医院病房。”上实训课的学生王煊感叹到。

“像这样的护理实训基地,我们共有7类101个。师范学院有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农学院有现代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基地和现代农林示范基地,经济管理学院有大学生超市、宾馆、会计电算基地,机电工程学院有汽修实训基地,建筑工程学院有数字化三维模型和生产性实验中心以及渭南建筑行业检测基地……其中,人体科学馆、中药陈列馆堪称陕西一流。”实验实训科科长王秋焕老师给我们介绍到。

秘诀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实现人才培养“对口”与“接口”的零距离

每年,学院都会请来企业的权威人士,就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咨询。每年,学院都会聘请企业专家来院上课,把实际操作中的疑难点作为教学内容加以讲解。每年,在学院,有从企业专门聘请的客座教授,突出学院与企业在人力资源调查预测、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技能人才的开发与培训等多方面开展合作,“订单培养”、“量身定做”,实现人才培养“对口”与“接口”的零距离。

学院校企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模式不断创新。目前,校企合作成员单位已达180家,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区。学院先后与北京天语人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江苏雨润集团、广州广畅教育服务集团、西安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交大二附院以及渭南市中心医院、渭南市第一医院、渭南市妇幼保健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如今,校企双方在合作共育人才方面已经进入了“共议专业设置、共订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管培养过程、共享教育资源、共融校企文化”的新境界。

7月10日,大多数的高校都已放假,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却选择去江苏雨润集团进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就是毕业生在毕业的前一年,作为企业员工去工作,解决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的问题,将适应期提前,这对于毕业生个人和企业都是有好处的。”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告诉记者。

“虽然不能休假,我却并不觉得遗憾,这个假期将会帮我完成由学生到职工的转变,相信收获一定会很多。”临上车前,姓杨的同学说。

就业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派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实习的企业涉及食品、药厂、医院、学校等多个范畴的多家单位,学生顶岗实习覆盖率达到96%。

同时,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了开办“雨润班”、“大农班”、“中江班”等企业订单培养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证明,紧盯企业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效地促进和服务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而且使学院的人才培养更加“适销对路”。

秘诀三:毕业双证——为学生提供一毕业就上岗的机会

“太好了,我的教师资格证拿到手了!”师范学院即将毕业的女生李琳手里攥着一个朱红色的小本,兴奋地推开门,向同学炫耀着。

“资格证,相当于给毕业和就业架起了一座桥梁。”也难怪她这么兴奋,有了这个朱红色的小本,她就有了从事教育工作的资格,这是对她能力的认可。

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柯永政向记者介绍说,为给学生提供一毕业就能上岗的机会,学院大力推行“双证”制度,将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引入教学计划,在院内设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职业资格考试点,开展与专业相关职业的技能培训和鉴定,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零距离对接。

已经开展培训和认证1135人次,近年来,毕业生获得双证书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开展技能竞赛,进行大比武,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能力,强化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安徽芜湖的针灸推拿、江苏连云港的中药传统技能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机电工程学院的汽车维修,取得了全省技能大赛三等奖的好成绩。获奖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比赛,觉得更重要的是把所学专业知识消化好、吸收好,让自身更加过硬,就业应该不成问题”。

渭南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益的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而是面向社会各界,让社会共享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学院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拓社会培训市场,开展技能培训,服务于地方,承接各类培训服务项目9个,共1249人次。其中承担国家级“幼师园培训计划”培训、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领导干部自选专题培训、渭南市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资格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培训、事业单位新录入人员培训等,承办渭南市中职教师教学设计大赛和幼儿园教师手工泥塑技能大赛。

秘诀四: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学生毕业作全程指导

学院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发动全员教职工、校友采取多种手段收集就业信息,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全程化、信息化、全员化、专业化。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开展就业指导,为学生择业就业搭建平台……

学院更注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回访。学院建立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回访制度,实行教改、培养与就业之间的有效联动,促进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2009—2012年分别对渭南市中心医院、中铁一局集团中心医院、陕西石羊集团等多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职业素质强、专业技能熟练、吃苦敬业,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完备的就业服务在把一拨拨优秀人才送出去的同时,迎来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学子,吸引他们选择通过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2011年入校的建筑工程学院测量与监理专业学生陈晓鹏便是其中一个。

在建筑工程学院的楼内碰到他时,他刚上完实训课,下学期就要去企业参加实习,两年前,他是看到学院的招生简章做的就读决定。“选择来这里,我一点都不后悔,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肯定,毕业后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009-2012年举办院内各类招聘会20余次,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有50%的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顺利就业。

2009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9.8%、年底就业率为91.4%;

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年底就业率达到93.5%;

2012年就业率达到了97.9%。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如此“内外兼修”,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2009年至2012年连续四度目标责任考核被渭南市委、市政府评为良好等次;2010年被渭南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学院从2009年到2012年连续4年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学院还是陕西省平安校园,基础课部还荣获了一项全国荣誉,院团委是陕西省五四红旗团委。学院2010、2012两年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些荣誉,都是对学院决策者、建设者辛勤耕耘的褒奖!

“业已兴,路正长。”勇向潮头立的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人必将用审时度势、只争朝夕的清醒,用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自觉,用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勇气,用凝聚智慧、上下求索的执著,携手书写高职教育更加华美的篇章!在渭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征程中,续写新的篇章!

上一条:职苑盛开文明花 创新发展育英才
下一条:砥砺奋斗育人路 薪火相传续弦歌
关闭窗口

宣传统战部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3-2362013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