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统战部
首页|部门概况|工作动态|文件制度|理论学习|媒体聚焦|思政园地|通讯员之家|统一战线|渭岸听风|校庆|党代会|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通讯员之家>>正文
 
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015-04-03 09:43  

一、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二、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三、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四、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五、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1.提炼的写作主题要符合时代的发展

要写好人物通讯,首先要确定主题,因为主题是人物通讯的灵魂和核心,你要表达什么?你想给读者一种什么样的启示?都要有主题,并且要围绕主题去展开。古人作文时,就非常讲究立意,主张意在笔先,就是说在文章开始写作之前,应该先确定一个主题,要把表达的中心思想用一句话来表叙。可以说,提炼出一个好的主题,一篇文物通讯就成功了一半。

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采访内容记了好几页,但却理不出一个头绪来,不知道从那下手。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搞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所以就不能从众多的采访材料中提炼主题。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好的主题呢?作为时代号角的人物通讯,主题必须要与时代的脉搏共振,要在采访材料中仔细分析,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思考,来认定什么是最本质的东西,什么新闻价值最高,什么样的主题才符合当前的形势,然后在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只有才能获得读者的共鸣,才能取得成功。

2.要着力抓取人物身上最闪光的东西

在撰写人物通讯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总想把自己所有采访到的东西都装进文章里,舍不得放弃一点东西,结果是文章越写越长,可写完在看,却发现自己什么都写了,可又什么都不鲜明。

其实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初学者的通病。辛辛苦苦采访来的东西,总想把所有的资料都用上,就像手心手背,舍不得随便扔下那一块。可报刊毕竟是有版面限制的,人物通讯也是有字数限制的。不可能让你拉开架势,去完整地反映人物的全部。所以,无论是反映先进人物的事迹,还是描绘先进集体形象的人物通讯,都应该做到有所取,有所舍,应该着力抓取人物身上最闪光的东西,来展示人物的新思想,新面貌,揭示其精神世界,来感染人、教育人、启迪人。

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为什么要写这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我们,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或者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一个人一生做很多事情,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在采访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事情我们采访到了,哪些事情能进入我们文中,大有讲究。我们现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把他的业绩写出来,采访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这些故事和这个人的个性有何关联。不是在表现个性,而是罗列事迹。

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每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有矛盾,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就要抓住某一点,某一个侧面来体现这个人物的优秀品质,不要面面俱到,面面平平。 

3.要精心构思和巧妙表现写作手法

如果说主题是灵魂,事例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联系它们之间的骨架。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如果骨架立不起来,再好的事例、再感人的事迹,也只是一堆立不起来的血肉。我们曾经批评过古代的八股文,觉得它禁锢了人的思想,使文章变得格式化。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八股文也反映出古人对文章整体结构的严格要求。

写人物通讯不能急,在掌握了材料后,先不急于动笔,而是要想一想,构划一下整篇文章的布局,从整体上进行考虑,看怎样的结构才能符合和衬托主题。

我们写一个人不能让作者自己出来,这是常见的毛病。比如这人怎么勇敢、坚强或懦弱,都是作者给贴的标签,其实即便是写,也应该用他自己的行为来写,作者不要自己站出来说这个人怎样,跳出来给人物贴标签。像“这个勇敢的汉子”,“这个柔弱的妇女”等等。你要使用他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他的语言。
    通常用三种方式交叉写作来完成。一种是陈述,一种是描写,一种是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最怕的是作者在写作时一陈到底,这样的通讯容易特别沉闷。如果能用描写、陈述和引语三种方式交叉出现,文章就不容易沉闷。
  描写,一种是作者直接采访时目睹的,另一种是找到目击者请他描述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还原场景,还原场景然后陈述。一般主要是叙述为主,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写和言语。一陈到底就简直使人无法读下去。

4.要注重细节的描写和表现的手法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大家对一个文章的大量事例已经不记得了,但其中一些生动逼真的细节,却又难以忘怀,就像我们看《水浒》,武松有那么轰轰烈烈的事,我们记忆最深的却是他在景阳岗上打老虎的故事。这也就是说,写人物通讯不能像一般政治性强的报道,站在高处,采用一二三的模式来列举其先进事迹,如果这样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会损害报道人物的形象。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其实就是多个细节串起来的,通过细节,读者自己可以去体会人物的动人之处,从而引发共鸣。

六、写人物通讯应注意的问题

1.人物通讯切忌刻意编造“显著性事迹”

在报道新闻人物时,不能对人物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写先进人物时,往往写得不近人情,编造诸如父母去世不回家等事迹;而写反面人物时,却又写得恶贯满盈,一无是处。如此编造典型显著性事迹,不仅使得人物事迹缺乏新意、毫无特点,也有损新闻真实,引起读者怀疑甚至反感。

如:22年来,他每天都坚持站在教室门口,迎送学生,风雨无阻。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放学后,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学校,他才离开。文中以“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突出一位教师的敬业,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的显著性事迹往往经不起推敲,缺乏可信度:22年里竟然一点意外都没有,每天他都是第一个,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即使别的教师都甘于人后,他22年里就没有一点拖后腿的事情?

在选择表现人物形象的事迹时,最好有采访支撑,即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标示事迹的信源。如上文非要用“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这一事迹来表现人物,可作如下修改,以增强可信度:他的同事××说:“22年来,他几乎每天都第一个来到学校,直到最后一位学生离校,他才回家。

之所以编造显著性事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新闻人物不够了解,采访不够深入,或者采访时先入为主,以挖掘显著性事迹为采访目标。因此,要避免显著性事迹造成新闻人物失真作者应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人物的全貌及相关事件、语言、细节等,筛选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内容。

2.人物通讯选材切忌模式化

人物通讯要善于截取新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细节等读者意想不到(未知)的素材来表现人物,切忌模式化。一些作者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模式化倾向:

(1)人物形象刻板化,只顾工作,不顾身体;只为别人,不为家人。如:

“他自参加工作以来,曾多次变换学科,毫无怨言,不管教哪一学科,都教一科一科。热爱自己的工作,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教学和担任班主任,加上他现在已是年过半百,身体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出现,他早知自己身患绝症,却瞒着家人和单位领导,没有因此而耽误工作,直到课堂上。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类似只爱工作不爱身体典型套路,既与现实生活不符,也有违人道、法治精神。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仅于个人不利,更于工作无补。另外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全能的,不可能每个学科都胜任,都能教的好。

(2)典型事迹虚构化高大全难掩假大空。我们来看一篇人物报道:

提起××,班主任韩文会老师眼里噙着泪花,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讲述着:××同学在校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专心听讲,下课能按时完成作业。虽然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但他热爱班集体,不论是扶残助残捐款,还是为汶川地震灾区爱心捐款,他都踊跃参加,捐款数额最多,已连续两年荣获学校和班级行为文明学生称号。

政治课常菊芳老师饱含深情地告诉我们:“××同学在住校期间,尊师守纪,衣着朴素,总是吃最普通的菜,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成人眼里,他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以上两段老师的话,怎么听都像是《学生手册》上冷冰冰的评语,没有具体事例,让人难以置信,也无须噙着泪花来讲述。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以上通讯所引用的话,无论从逻辑看还是实践看,都经不起推敲,不是作者发挥想创作,就是受访者发挥想在讲述。

(3)细节想如:第一个孩子被救上来了,××又游向第二个。漩涡、逆流、疲劳,让这个中年男人倍感救人的艰难。把第二个孩子救上岸时,××已腿部抽筋,不停地打颤。当看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漂在河面上时,他一咬牙,又纵身跳了下去。

救人英雄已经殒命,当时的情景不得而知,腿部抽筋看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等,除非作者有特异功能可与死者对话,否则只能是出自作者的合理想象。

对已去世典型人物的追记,一些作者往往喜欢通过新闻还原来再现新闻场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对这类新闻事实的还原应谨慎对待,必须有采访支撑,以免陷入合理想象的泥潭。

 3.人物通讯切忌抽象叙事

人物的事迹应具体、可感,靠细节取胜,切忌概括性地抽象叙事。如:他参加教育工作后,尊敬同志,爱护学生,刻苦钻研,认真教学,做了许许多多好事,连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人物通讯不是典型人物个人总结,不能仅仅概括性地报道典型人物“尊敬同志,爱护学生,刻苦钻研,认真教学,做了许许多多好事”等,而要具体挖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迹,通过扎实采访,用具体的故事、语言、行动等反映典型人物的先进性

事在为,通讯写作应坚持以为本。因此,写好人物以及人物通讯,是通讯写作的关键。作者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应切记,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灵去感受,挖掘人物身上最鲜活、最具冲突性、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动作、事件等生活细节;切忌以想代替采访,想当然地为人物创作所谓的先进事迹,或者是空洞地总结典型人物事迹,缺乏具体、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语言等。

上一条:新闻报道写作方法
下一条:通讯稿的写法
关闭窗口
 
· 陕西省委文明委来我校督导检...
· 学校召开全国文明单位复查验...
· 我校首批援藏教师胜利归来
·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
· 天上阿里 云端援教——第二批...
· 关于报送2020年“陕西好网民...
· 关于参加陕西省第二届中华经...
· 学校召开党外知识分子座谈会
·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
· 我校参加“学习强国”渭南学...
·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测...
-更多-

宣传统战部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3-2362013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