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统战部
首页|部门概况|工作动态|文件制度|理论学习|媒体聚焦|思政园地|通讯员之家|统一战线|渭岸听风|校庆|党代会|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统一战线>>正文
 
用工匠精神铸就“双一流”大学
2017-03-09 16:25  

葛剑平

2017年03月03日09:28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

2017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高等教育做出的战略顶层设计,也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遵循,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也对大学的内部管理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在“双一流”启动之际,一些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例如,一流学科建设靠“拼凑”和一流教师队伍建设靠“挖人”的现象愈演愈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不得不公开呼吁东部高校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这种急功近利之风必将严重阻碍和破坏“双一流”建设的科学实施。

一、一流大学是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干”出来的,不是靠几项指标评出来的,更不是靠急功近利方式“拼凑”出来的,需要扎实努力、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

高校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的发展水平。可以说办好大学的核心工作就是办好学科。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由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来支撑。由于“双一流”建设涉及到高强度的中央财政经费的投入,使得一些高校在如何争取建设经费上绞尽脑汁,尤其是在“评审指标体系”上做足“表面功夫”。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达标”和“争名次”的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到全国优势学科力量分析和对比上,进行所谓的全校“一盘棋”式的学科重组和合并,“拼凑”出一些名列前茅的学科,把“双一流”建设当成了一场“忽悠式”重组和“田忌赛马”式的竞技舞台。

学科建设关系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是大学的根基和命脉,也是建设“双一流”的抓手。学科“特色”的形成是经过不断的发掘、培育、强化形成,是一个通过不断累积学科优势,做大做强的“慢活儿”和“细活儿”。需要以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认真甄别、细心挑选学科,在选好学科切入点的前提下“稳准很”发力,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因此,教育部门必须要转变以往行政主导的定势思维,在深化改革中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淡出评价,实行教育管办评分离,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为大学发展创造宽松平等的竞争环境。高校管理者也要真正深入领会“双一流”战略的精髓,准确把握“双一流”战略的实质,科学解读“双一流”战略的内涵,正确认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真正含义,摒弃急功近利的办学行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校管理者要时刻用工匠精神鞭策自己沉下心来,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扎扎实实地办好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国际舞台上树起一块实至名归的金字招牌。

二、一流教师队伍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靠高薪买来的“雇佣军”,永远建不成一流的教师队伍。

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保障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正如梅贻琦先生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前,有的高校为了“达标”和跻身“双一流”建设前列,不惜采取重金“挖人”引进“戴帽”人才,导致正常的人才流动正在演变成为一场靠高薪组建“雇佣军”的混战,已经对大学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大力发展一些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急需一大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及能力的科研教师参与其中。当前的“双一流”更是为“抢人大战”增加热度。有的高校为了吸引“高端”人才不计成本,动辄开出近千万房贴、上百万年薪已成为平常事,除此之外,学校还提供学科建设经费、配偶和子女可随调,在教学、科研、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中提供便利等条件作为“引人”筹码。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出并没有这笔所谓的“高端人才”经费,学校只能东挪西拆挤占正常的教育事业费,并且已经演变成为高校财政预算中一笔不小的赤字和负担,一旦维持经费出现短缺或者薪资增长缓慢,这些人又被出价更高的学校挖走。

从事着相同的工作,本校教师与引进人员的薪酬待遇却大相径庭。长此以往,引进人员与本校教师差别待遇的“灯下黑”问题,也将在教师队伍中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出现功利化、物质化、短期化的倾向,淡化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膨胀拜金主义的意识,身份认同也会从“志愿军”向“雇佣军”转变。正常的高校环境被扰乱,育人环境成为少数人的市场经济。问题虽表现在少数教师身上,却影响大局、不容小觑。

2014年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总书记强调“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流的教师,既要成为学问之师,以高深的学术造诣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成为品行之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立德树人的过程也契合了“工匠精神”的实质,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他们专注、严谨、坚忍、追求卓越的态度与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百折不挠的精神。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初心,以老一辈优秀知识分子为学习楷模,努力成为“四有教师”。高校管理者也要放弃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保持一颗平常心,秉承勤恳、执着的工匠精神,使师资建设真正成为一项有长远规划、有明确目标、有具体措施、有考核评估的系统工程。

三、一流大学建设不能空喊“去行政化”,更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要真正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暴露出我国杰出人才培养的不足。对高校而言,大学“官本位”体制不仅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甚至会阻碍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才的发展。

由于行政权力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学术权力行政化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院系领导还是校领导,都拥有多重身份,在教学效果评价、科研项目评审、职称评定、人才引进等各种事务中,拥有话语权,成为决策的主导力量,从而不可避免的导致高校内部学术资源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行政权力的强势降低了学术权力的存在感,学术工作更多地需要服从行政权力的安排,这也极大挫伤了教授们治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大学去行政化不能空喊,成为“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要真正地将学术事务的决策权归还给学术主体,实实在在的体现教授治学。在教学科研政策的制定、教学科研目标规划的确定、教育评估、学位授予、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领导人员在学术委员会中的占比,减少行政权力的过度干预。同时,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界定好政治与行政、行政与学术、党政与民主三种权力,处理好学校与师生、学校与院系、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四种关系,优化校内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规范学校办学与管理行为,推动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

四、一流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实验室等过硬的物质条件,更要有卓越的大学理念和优秀的大学文化。

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大学文化决定了“象牙塔”的宽度和高度。大学文化这种“软实力”,是一种看不见但能感受得到的氛围,彰显着大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着人才的成长。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学文化“软实力”也要与办学规模、学科水平、师资力量等显性的硬实力并驾齐驱,“软实力”不能软,也要硬。因为缺乏精神高地和文化底蕴的大学,即使硬件再强,也是有形无魂;不能扎根于中国土壤的大学,即使貌似高大,也根基不牢难成“一流”。

当前,一些高校在评价大学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夸大了硬实力的作用,认为硬实力能解决大学发展的一切问题,软实力可有可无;一些高校则口头上提倡、文件中体现,在落实方面却将大学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脱节,形成内外“两张皮”。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沉淀、不断积累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真正的一流大学要对国家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能够坚守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能够守护和引领社会精神和文化,能够整合和创新多元文化。为此,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吃苦耐劳、勇于实践、锲而不舍、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一方面要传承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敢于追求大学的独立精神与求真思想;另一方面,要勇于开拓创新,建立一种激发创新、鼓励潜心钻研、保障人才辈出的管理机制,营造出一种学术自由的宽松环境,激励青年学子成为“有理想”的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建功立业。 

 

上一条:重道义勇担当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
下一条:【聚焦】向党外人士通报六中全会精神,孙春兰重点强调了什么?
关闭窗口
 
· 陕西省委文明委来我校督导检...
· 学校召开全国文明单位复查验...
· 我校首批援藏教师胜利归来
·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
· 天上阿里 云端援教——第二批...
· 关于报送2020年“陕西好网民...
· 关于参加陕西省第二届中华经...
· 学校召开党外知识分子座谈会
·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
· 我校参加“学习强国”渭南学...
·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测...
-更多-

宣传统战部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3-2362013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中心